一、生命體征
有體溫(見常見癥狀)、脈搏(見心血管檢查)、呼吸(見肺和胸膜檢查)、血壓(見心血管檢查)。
二、發(fā)育與體型
正常的發(fā)育與遺傳、內分泌、營養(yǎng)、體育鍛煉等因素有關。正常發(fā)育指標為:胸圍等于身高的一半;兩上肢展開的長度等于身高;坐高等于下肢的長度。標準體重(千克)=身高(厘米)-105
三、營養(yǎng)狀態(tài)
(一)狀態(tài)
根據(jù)皮膚、毛發(fā)、皮下脂肪、肌肉的發(fā)育情況來綜合判斷。臨床上分為三等:
1.營養(yǎng)狀態(tài)良好:粘膜紅潤,皮膚光澤,彈性良好皮下脂肪豐滿有彈性,肌肉結實,指甲、毛發(fā)潤澤,精神飽滿。
2.營養(yǎng)不良:皮膚粘膜干燥,彈性降低,皮下脂肪菲薄,肌肉松弛無力,指甲粗糙無光澤,毛發(fā)稀疏。
3.營養(yǎng)中等:介于兩者之間。
(二)臨床上常見的營養(yǎng)狀態(tài)異常
1、營養(yǎng)不良
(1)攝食障礙:多見于食管、胃腸道疾病,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及肝、腎疾病引起的嚴重惡心、嘔吐等。
(2)消化障礙:見于胃、腸、胰腺、肝及膽道疾病引起消化液或酶的合成和分泌減少,影響消化和吸收。
(3)消耗增多:主要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,如結核病、腫瘤、糖尿病、甲亢等。
2、營養(yǎng)過度
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%以上者稱為肥胖。
(1)單純性肥胖:為攝入熱量過多所致,常有一定的遺傳傾向。
(2)繼發(fā)性肥胖:主要為某些內分泌疾病所致,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Ⅱ型糖尿病、胰島細胞瘤、功能性低血糖癥。
四、面容和表情
(一)急性病容:病人面色潮紅、鼻翼扇動、口唇皰疹、表情痛苦等。見于急性發(fā)熱性疾病,如大葉性肺炎、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、瘧疾等。
(二)慢性病容:病人消瘦無力、面色暗灰、憔悴、雙目無神。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,如惡性腫瘤、肝硬化、肺結核等。
(三)粘液性水腫面容:面色蒼白、顏面浮腫、瞼厚面寬、目光呆滯、反應遲鈍、眉毛頭發(fā)稀少舌色淡、舌體大。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。
(四)甲狀腺功能亢進面容:面肌消瘦、眼裂增寬、眼球凸出、目光閃爍、面容驚愕、興奮不安、煩躁易怒。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。
(五)二尖瓣面容:雙頰紅紫、口唇紫紺、面色晦暗、氣短。見于風濕性心臟病、二尖瓣狹窄病人。
此外,尚有面具面容,見于震顫麻痹;滿月面容,見于柯興綜合征及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病人;傷寒面容,見于腸傷寒等。
五、體位
(一)自動體位:身體活動自如,不受限制,見于輕病或疾病早期。
(二)被動體位:患者不能自己調整或變換肢體位置,見于極度衰弱或意識喪失的病人。
(三)強迫體位:為了減輕疾病的痛苦,被迫采取某種體位。常見有:
1、強迫仰臥位:患者仰臥雙腿卷曲,借以減輕腹部肌肉的緊張。見于急性腹膜炎等。
2、強迫俯臥位:患者俯臥以減輕脊背肌肉的緊張程度。見于脊柱疾病。
3、強迫側臥位:當胸膜疾病時,患者取患側臥位,以減輕痛苦,并有利于健側代償呼吸。見于一側大量胸腔積液、氣胸等。
4、強迫蹲位:在行走不遠或其他活動過程中,由于感到心悸和呼吸困難而采取蹲位以緩解癥狀。見于發(fā)紺型先天性心臟病。
5、強迫停立位:在步行或活動時因感心前區(qū)疼痛而被迫立即站停不動。見于心絞痛。
6、強迫坐位:可使膈肌下降,肺換氣量增加,心臟回心血量減少,減輕心臟負擔。見于心肺功能不全。
7、角弓反張位:見于小兒腦膜炎、破傷風患者。
8、輾轉體位:腹痛癥狀發(fā)作時,病人輾轉反側、坐臥不安,見于膽絞痛、腎絞痛、腸絞痛。
六、姿勢與步態(tài)
(一)剪式步態(tài):見于腦性癱瘓和截癱患者。
(二)慌張步態(tài):見于錐體外系病變,如帕金森氏病
(三)共濟失調步態(tài):感覺性共濟失調見于脊髓癆患者;運動性共濟失調見于小腦病變。
(四)蹣跚步態(tài):見于進行性肌營養(yǎng)不良、佝僂病。
(五)跨閾步態(tài):見于腓總神經(jīng)麻痹。
(六)醉酒步態(tài):見于酒精中毒,巴比妥中毒或小腦疾患。
(七)偏癱步態(tài):見于偏癱。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